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宁夏故事
【爱国情 奋斗者】逐光而行绽芳华
——宁夏基层一线奋斗者群像扫描
2025-10-04 09:57:58   
2025-10-04 09:57:58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光影,是宁夏最美的元素之一。

  当晨光映出贺兰山的宏伟轮廓,当正午阳光下的沙丘曲线宛如大地在呼吸,当黄河水波将夕阳揉碎成万点金鳞——光,塑造着这里独一无二的风景。

  光影在宁夏,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奋斗的注脚。

  是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光,是果农在智能大棚里俯仰间的汗水,是城市建设者在灯光下被不断拉长的身影……在这里,每一束光的追逐都从未停歇,它们既是时间的刻度,更是宁夏人用双手创造的希望。

  (一)

  秋日清晨,金色霞光给贺兰山镀上一层金边,微风轻拂贺兰山东麓成片的葡萄园,宁夏农垦酒业首席酿酒师俞惠明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,酿就醉人的佳酿。

  “到我这个年纪,如果是做其他行业,可能我早就退休回家了。为什么还在坚持?因为在宁夏当葡萄酒酿酒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,我割舍不下。”俞惠明说,这一辈子,他只做了一件事——酿酒。

  将“俞惠明”与“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”合并,碰撞出的是多个“宁夏第一个”:俞惠明刚刚工作时就进入了宁夏第一家葡萄酒企业——宁夏玉泉葡萄酒厂;19岁时成为宁夏的第一代酿酒师;主持酿造出宁夏第一瓶葡萄酒;是宁夏第一个“国家级评酒委员”、宁夏第一个“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”、宁夏第一个“中国酿酒大师”;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“俞惠明劳模创新示范性工作室”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也是宁夏第一个劳模创新示范性工作室。

  俞惠明的个人成长史,承载着宁夏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“紫色梦想”。

  “最初的梦想”是如何制造出来的?“我们8个人找了3间平房,买了100多个80多升的水缸,开始了第一次自己酿造葡萄酒的试验,这也是咱们宁夏历史上的第一次葡萄酒酿制试验。”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?20多吨的葡萄靠8个人用手捏碎、用双肩担着水一桶一桶创造降温条件、坐着硬板火车70多个小时拉回发酵酵母……说起当初的不易,俞惠明记忆犹新:“不论有多少困难,我们还是酿造出了第一批葡萄酒,填补了宁夏没有葡萄酒的空白,从此也开启了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。”

  1993年起,俞惠明每年都会带着产品参加全国品酒会,产品在全国多次获奖,由此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葡萄酒行业专家、学者、企业家、经销商等对宁夏这块新兴的葡萄酒热土的关注。

  1995年,“‘西夏王’出自最佳生态区”“宁夏能够酿造出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葡萄酒”的声音逐渐响起;2000年,“西夏王”干红葡萄酒获法国名酒博览会金奖;之后,“西夏王”葡萄酒销至全国20多个省份……

  如今,作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缩影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,成为宁夏对话世界、世界认识宁夏的“紫色名片”。10多年间,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先后在国际大赛中荣获1300多项大奖,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  “紫色梦想”长在地里,“黑色梦想”要放飞在空中。

  200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后,廖万林回到家乡宁夏,深耕轮胎“智”造领域25年了。

  “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咱们国内轮胎的子午化率还比较低,而国外已经达到了80%以上。”在当时的银川橡胶厂,“初出茅庐”的廖万林鼓着一股劲,投身多个技术攻关项目中。最难的时候,要将进口设备的英文操作技术要点翻译成汉语,再去转化吸收,最终应用于实践。

  “这段经历为我以后在轮胎上的深耕奠定了基础,也明确了奋斗方向——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,不能让外国技术‘卡脖子’。”廖万林说。

  在银川佳通轮胎、中国化工集团双喜轮胎积累了丰富经验后,廖万林2014年加入宁夏大地集团神州轮胎。当时正值企业201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,担任轮胎技术部部长的廖万林,一边攻克技术,一边培养队伍,短短三四年时间,带领技术团队开发出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轮胎产品。

  “当时,国内没有一家轮胎企业能把轮胎配装到民航客机上面,研究大飞机轮胎势在必行,必须加快脚步。”2018年,神州轮胎启动国产大飞机子午线航空轮胎自主研发项目。4年间,廖万林带领航胎工程师一次次进行实验验证,一次次进行成品胎的设计、修改和试制,2022年,神州轮胎终于成为全国率先通过国产大飞机C919轮胎动力模拟实验的企业。“目前,主轮胎已经通过适航审查,意味着轮胎具备了装机试飞条件,这对我们来说,意义重大。”轮胎转动的不仅是橡胶,更是宁夏制造的未来。现在,神州轮胎改名为坤澄(上海)轮胎研究有限公司,开启新征程上的奋斗与梦想。“我们的目标是把宁夏航空轮胎打造成宁夏的‘名片’,实现从跟跑、并跑到领跑的技术跨越,让全世界都能认识咱们宁夏的品牌。”廖万林说。

  无论是推动宁夏葡萄酒“当惊世界殊”的俞惠明,还是攻克轮胎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廖万林,在宁夏,他们与其他领域的建设者,诠释着同一种力量——创新驱动与实干精神交织的宁夏力量。

  (二)

  在宁夏,奋斗的轨迹,写在每日穿梭的车轮上,融于寻常烟火气中。

  凌晨4时多,城市尚在安睡,全国劳动模范杨彦锋已准备就绪,即将开启她作为银川102路公交车司机的工作。

  26年来,她从1999年那个格外珍惜一份工作的农村姑娘,成长为如今的全国最美公交车司机。紧握方向盘,她的双手紧握着千万乘客的平安;穿梭于城市道路,她的双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蜕变,盛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。

  “车,就是时代的影子。”她感慨。时光回溯至初入行时,她在四面透风的老式通道车上卖票,冬天冻手,夏天烫背。如今,新能源电动车平稳安静,空调冬暖夏凉。车辆升级的同时,窗外的风景也在同步更迭:泥泞的土路变成宽阔的道路,低矮的平房被高楼取代。“现在等红灯时,能看到北京路上七八种颜色的月季花。”她笑着说。

  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,她深深懂得,这份“驶”向美好的加速度,缘于宁夏持续加大民生投入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懈努力。

  这份努力,让通往幸福的道路不断延伸。2019年,杨彦锋握住了首班开往永宁县闽宁镇公交车的方向盘。“老爷子摸着崭新的车门说,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。”她说,那些从宁南山区搬迁过来的老人,看着整齐的安居房、崭新的校舍,眼里闪着希望的光。

  如今,闽宁镇的公交线路已从1条增至3条,这些线路不仅连接城乡,更连起了希望。“以前村民出门靠搭车,现在坐着公交车就能卖枸杞、卖葡萄酒。”杨彦锋笑着说,“我这方向盘,好像也帮着转出了好光景。”

  在12米长的102路公交车车厢里,这份“好光景”更被她酿成了可以触摸到的温暖。她将温暖从车厢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,创建的“杨彦锋党代表工作室”和“公交先锋志愿者团队”,已成为帮扶留守儿童、慰问孤寡老人的重要力量。

  “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,但大家抱成团,就能温暖一座城。”正如她所说,“车往前开,日子往前过,好日子就在路上。”

  与杨彦锋的数十年“一条线”不同,海南新盈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员工丁国梅的“舞台”是银川市的大街小巷。

  近年来,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,外卖员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,他们已然成为服务百姓生活、推动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。

  丁国梅,正是“新”力量的缩影。

  日均骑行60公里,一年跑出5.5万公里——这是丁国梅用车轮丈量出的生活轨迹。

  2021年,丈夫在送餐时遭遇车祸导致骨折。曾是厂里化验员的丁国梅接过丈夫的电动车,挑起了生活的重担。“跑外卖,只要肯吃苦,收入很不错。新兴领域,我也来闯闯。”

  拿出笔记本,开始画地图,她一条路一条路地认、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记,成了区域的“活地图”。

  一次十七楼的攀登,让她明白了这份工作的重量——“有人真的需要你,比如老年人、残疾人。”

  从此,她不再只是送餐员。她是急送药品的“救命人”,是安抚独居老人的“贴心人”。她用真诚,一点点改变着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。

  传递温暖的同时,她也感受到了社会的温度。公司买了保险,工会送来关怀,社区建起“骑手驿站”。崭新的“骑士服”上,甚至印着“生活就像下一单,万一是个彩蛋呢”。她说:“这不仅是衣服,更是认可和尊严。”

  如今,丁国梅升任公司东城站调度员,还受邀走进学校、社区等进行宣讲。她经常告诉年轻人:“大海因浪花而美丽,人生因拼搏而精彩。做好一颗螺丝钉,同样了不起。”

  杨彦锋的公交车、丁国梅的“坐骑”,行驶在不同的轨道上,却奏响了同一首奋斗曲。

  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她们的成长、车厢里的微笑、送达订单后的感谢,都是“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”最生动的注脚。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,在流动的故事里,化为具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(三)

  在宁夏,有一种石头,产自宁夏贺兰山2600米高的悬崖上,被称为“吉祥石”“蓝宝”。

  有一个人,三十年如一日,以刀为笔、以石为纸,将宁夏的山川风物、文化精神刻进一方方印章中。他就是宁夏非遗贺兰石印章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卫荣。

  汪卫荣的技艺之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。从自学摸索到拜师学艺,从刻名字到创作宁夏元素主题系列作品,他逐渐意识到:“非遗不能只停留在‘守’,更要主动‘创’,要让人看得懂、用得上、带得走。”

  汪卫荣坦言,他的艺术追求,就是为冰冷的石头注入宁夏的“基因”。他希望小小的石刻,可以成为外界感知宁夏风土与精神的一扇窗口。

  他创作的《贺兰山岩画》系列,让千年岩画在石上“重生”;《塞上行》系列则以诗入印,展现“大漠孤烟直”的意境。他还将水洞沟、沙坡头、西夏陵等宁夏景观融入印章设计,尽显风华。

  当自己的作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时,汪卫荣意识到,要让宁夏文化真正走入人心,不能仅仅止于自我的艺术表达。汪卫荣说,这种从“第一视角”到“第三视角”的转变,让他从一位深耕本土的匠人,转变为一位心怀受众的文化传播者。

  因此,他带着作品参加北京服贸会、香港文旅推广周、全国文房四宝艺博会等活动时,不仅现场演示从选料到刻印的全过程,讲解贺兰石的独特之处,推介滩羊、枸杞、葡萄酒等宁夏特产,还为老人刻“乐寿”,为学生刻“诚信”,为友人刻“礼尚往来”。每一方印章,不仅是承载祝福与价值观的文化信物,更镌刻着宁夏人的真诚、质朴。

  在汪卫荣看来,非遗不仅是一种技艺,更是一种“系统性的生活智慧”。他说:“贺兰石是宁夏的,我要让这方石头成为宁夏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。”

  国庆中秋假期,汪卫荣将参加2025年北京前门中华美食荟活动。这次,他依然带上了贺兰石印章,带着他一路走来的故事,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意,向更多人发出真诚邀请:“来宁夏,给心灵放个假;带一方贺兰石,把宁夏的美好带回家。”

  汪卫荣的刻刀所雕刻的,不只是石头上的纹路,更是宁夏的文化密码、时代的精神印记,它映照着这片土地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如今在宁夏,文化繁盛变得清晰可感:10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落成、2.3万多场全年演出的浸润、西夏陵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……这一切,共同构筑起一片“文化兴盛沃土”的生动图景。

  一杯葡萄酒斟满“宁夏情”,一条轮胎印上“宁夏造”,一身衣服穿出“宁夏新”,一枚印章刻出“宁夏行”……宁夏的每一束微光,都在讲述着奋斗者的故事,都在描绘着充满希望的活力未来。这束光,不仅照亮了过去与现在,更指引我们奋力向前奔跑。(记者 陈瑶 何婉蓉 实习生 凌新甜)

【编辑】:王小梅
【责任编辑】:马江